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3〕1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持续改善我省大气环境质量,解决好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对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和人民群众期盼,制定了《山西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2月21日
山西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一、空气质量改善的迫切性 环境空气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空气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对社会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治理大气污染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有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发展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支撑作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颁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 近年来,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环境空气质量全面好转,但是同时也应看到,11个设区的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依然突出,O3和PM2.5等二次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灰霾天气逐渐增多,复合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首要问题,在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下,大部分设区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将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城市达标率也将显著下降。短期内我省以煤为基的发展方式仍然难以转变,污染物排放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同时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来的污染控制压力也将持续增加。受PM2.5、O3新增指标及NO2和PM10等原有指标加严的影响,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全面达标面临严峻考验。环境空气质量已成为制约全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已成为当前全省转型综改工作中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到2015年,11个设区的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平均比2010年分别下降4%和10%以上,SO2和NO2保持稳定达到二级标准。 到2020年,11个设区的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平均比2010年分别下降12%和20%以上,SO2和NO2继续保持稳定达到二级标准。 2020年后,继续不断努力,使全省11个设区的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力争早日全面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 三、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能源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快速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在我省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气等“四气”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下,优化能源结构与布局,11个设区市城区范围努力构建气、电为主的能源体系。加大对天然气、电力、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和供应能力,推进工业、民用及交通用气工程建设,加快燃气管网及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各类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力度。到2015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4%以上,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力争到2015年,燃气资源供应条件较好的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气资源供应条件较差的,要完成集中供热、集中供蒸汽等分散燃煤锅炉改造。完成11个设区市城区范围内的集中供热全覆盖,鼓励燃气管线基础较好、供气量充裕的市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到2020年,燃气和电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低于15%;太原市城区燃气和电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低于30%,其他10个设区市城区燃气和电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低于15%。在11个设区市和11个县级市市区及各县县城实施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能源采暖工程。 有效控制城区低矮面源污染。11个设区城市制订城中村集中供热改造或整村拆迁安置方案并推动实施,用三年时间完成,严格控制城区低矮面源燃煤污染,各市城区取消原煤散烧。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改用燃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管理,防止反弹。太原市建成区除集中供暖设施覆盖区域以外全面禁煤,持续扩大“限煤区”范围。 加强城区餐饮油烟管理。现有饮食服务场所污染扰民或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2013年6月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实现达标排放,2013年6月1日起,不能达标排放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新建饮食服务业油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禁止在城区内露天烹调、烧烤食品。在城市规划区及人口密集的地区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二)严格工业布局与污染治理要求,加强颗粒物污染控制。 实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建企业要入园,提高工业产业聚集度,各类工业开发区(园区)应进一步规范管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升技术水平,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减少污染排放。11个设区市城区规划范围上风向严禁新建、扩建大气污染项目。 提高企业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水泥和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